截至2025年9月底,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已突破57.2%,锂电池产业已然跻身全球标杆序列免费配资炒股网站,产量连续十年稳居全球第一。这些精彩的数字背后,深深凝聚着一位科学巨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锂电池之父”陈立泉的毕生心血。他近年来提出的“电动中国”构想,助推中国新能源从“跟跑”到“领跑”,为我国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于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新华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新质生产力系列图书之《电动中国:中国新能源科技崛起之路》中有着生动详细的描述。该书由关注科技创新领域多年的资深投资人黄郑,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新能源科学家杨旭东共同编著,宁德时代创始人、董事长曾毓群作序,南策文、成会明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及张立群、王玉忠、李言荣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联袂推荐。全书基于翔实的一手访谈、权威数据与珍贵资料,系统性地阐述了“电动中国”这一宏伟构想的宏观背景与历史渊源、技术路径和战略意义,总结了以陈立泉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和企业家,横跨五十年的奋斗故事,生动展现了这一代顶尖科学家为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所付出的智慧与努力,也记录了曾毓群、黄学杰、李泓、胡勇胜、欧阳楚英等接力奔跑、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全球生产线的鲜活故事。书中把“电动中国”的理念放在能源革命、大国博弈、技术浪潮等复合坐标系里解析,兼具科学家、企业家与投资人视角,无论是新能源行业的从业者,还是对能源科技感兴趣的广泛人群,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启发和参考.
陈立泉院士(左二)在实验室与同事讨论科研进展
破冰:奠基锂电池自主之路
1978年,陈立泉在海外学成归来,在中科院物理所搭建起国内首个固态离子学实验室,在“一穷二白”中拉开中国锂电研究序幕。1995年,他带领团队率先研制出首块国产液态锂离子电池,打破国外垄断;随后再克难关,推出国际先进的圆柱型电池,为产业破土奠定根基。他把论文写进生产线——主导建成国内首条锂电中试线,让实验室样品变成可大规模复制的商品。《电动中国》一书以翔实笔触记录了他从负笈海外到毅然归国的每一次抉择。他前瞻性提出的“交通电动化、能源低碳化、设备智能化”三位一体的“电动中国”设想,也已经逐渐升级为行业共识,引领国产锂电从进口依赖跃向自主创新。
陈立泉(中)结束德国访学回国
突围:带领产业弯道超车
1998年秋,陈立泉与黄学杰团队一起用国产原料、自制设备搭出首条20万支/年18650圆柱锂电中试线,一举拿下规模化量产“钥匙”。同年北京星恒诞生,首批国产电池随即装进两轮车和摄像机,跑街串巷、上镜直播,验证商业化落地。在实验室里,陈立泉带领团队先改钴酸锂、再优锰酸锂和三元,最终以掺杂磷酸铁锂打破国外专利墙,把新能源电池的命脉攥到自己手里。2010年,陈立泉在行业峰会喊出“突围”号角,为日后宁德时代跃升埋下伏笔。彼时中国虽只居全球第三梯队,但国产锂电已握好材料、工艺、产能三张底牌,只待下一轮洗牌。
今天,搭载国产电池的“中国造”新能源汽车驰骋全球;储能电柜把戈壁光伏、海上风电变成可调度的“清洁电网”;手机、无人机、扫地机器人等智能终端里,由中国的锂电池供应着澎湃的动能。陈立泉及一大批中国科学家、企业家共同托举起的新能源汽车、储能、智能终端三大万亿级赛道,为“中国制造2025”和“双碳”战略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硬核支撑。中国锂电不仅自给有余,更以第一的市场占有率成为全球新能源供应链的“心脏”。
共振:助力国家能源战略
在“双碳”与制造强国战略叠加下,由陈立泉带领团队奠基的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电池技术,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提供核心支撑。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308万辆,超越日本(204万辆)、韩国(148万辆),排名全球第一。
从一片空白到领跑全球,陈立泉用数十载寂寞坚守,助力中国新能源写下“从0到1”的跨越。《电动中国》一书中,以编年史+技术史的双线叙事,把实验室里的每一次探索、产业链中每一次破冰浓缩成“中国方案”的完整路线图,呈现给所有读者。
“电动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目标,电动化绝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一场“重构”——重构了能源的生产与消费方式,重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重构了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在这场重构中,陈立泉带领团队将一如既往发挥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
《电动中国:中国新能源科技崛起之路》
黄郑 杨旭东 编著
ISBN 978-7-5166-8219-7
新华出版社 2025年10月
定价:88.00元
来源:新华出版社科元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